「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31001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发布日期: 2024-03-31    作者: 纪检监察

  《中国纪检监察》2023年第18期评论员文章《让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长效化》指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是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辉旗帜,是我们干事业、谋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从始至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常学常新、常悟常进,才能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掌握运用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教育有时限,深学细悟无止境。一定要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不懈学下去、悟进去,让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引领我们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靳 诺在《红旗文稿》2023年第18期撰文《以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的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邵春堡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撰文《数字化的经济的共享性质及其实践运用》指出,数字化的经济有智能发展、平台发展和生态发展等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融合为共享性。智能发展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系统,生产出巨量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处理好发展中人与机器人的管控、协作和人机分工的劳动关系;平台发展可以共享机会、资源和过程,注重物品使用而不必样样拥有,省去不必要的投资,有利于处理好发展中人与人对资源、机会和过程以及成果的分配关系;生态发展以轻资产为主,在数字化条件下,信息占比慢慢的变大、物质和能量占比相对减少,减少了对能源、自然的开发,减轻生态和地球的重负,有利于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持续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数字化的经济具有鲜明的共享性质,推进其实践运用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孙宪忠在《中国法律评论》2023年第5期撰文《问题意识作为民法研究方法的思考》指出,问题意识的研究方法,指在法学研究中针对法律实践,依据国情和法理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问题的应对方案的研究方法。法学尤其是民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既有的法学理论必须与法律实践相结合,发现实践问题并予以解决,法学理论本身也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问题意识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问题、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这种问题意识的研究方法,作者运用于民法研究,体现为以下几点:(1)发现《民法通则》被“淘空”,没办法发挥民商事法律体系中基础性、统率性作用的问题,提出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和立法建议,提出重新制定民法总则,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编纂《民法典》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我国《民法典》的编纂。(2)发现我国既有法律行为理论和制度,受苏联民法的影响否认民事主体自我决定权的本质缺陷,提出在《民法典》中坚持意思自治原则、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制度核心因素的解决方案。(3)发现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多级别登记”和“多部门登记”的缺陷,提出以物权公示原则为基础建立不动产登记的“五统一原则”的方案,促成我国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并将其纳入物权法中的公示制度。(4)发现我国物权法中依据传统民法的传来取得理论建立的物权变动规则具有不能区分债权法律效果和物权法律效果的缺陷,提出区分原则,对我国立法和司法核心的物权分析和裁判理论和规则进行本质改造。(5)发现我国公有制财产权利受“国家所有权统一性和唯一性”理论影响,不能区分投资人权利和所有权,提出依据政府投资理论下“股权—所有权”结构重建公有制企业的财产权利制度的解决方案。

  王立胜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撰文《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指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硬核。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民族化形式,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是实践的。就实践方法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它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秉持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就实践活动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是中国的,因为它面向中国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就实践的自由特征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是世界的,因为它引导人类走向自由与解放,彰显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关怀。

  邱勇在《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11期撰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指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清华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把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努力做到全面系统学思想、忠诚团结强党性、行胜于言重实践、爱国奉献建新功。

  王晓敏、刘婵娟在《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撰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省思》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技术发展的时代必然,但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育技术、师生关系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也会产生新的伦理风险。从理论上说,教育技术运用方面的伦理风险,主要根源于由认知受限而导致的算法黑箱、由文化偏见而引致的算法歧视、由智能技术法制缺位而引发的伦理治理受阻;师生关系方面的伦理风险,主要根源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等伦理关系的错位;教育环境方面的伦理风险,主要根源于由价值歧视导致的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因而,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已然浮现或有极大几率会出现的伦理困境,另一方面要在倡导智能技术和教育融合共生的基础上,从加强技术支撑和伦理规范建设、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明晰智能教育伦理责任和提升师生智能素养等四个方面,构建AI教育伦理治理新范式,以防患于未然。

  张越在《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2期撰文《林甘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初探》指出,林甘泉提出了事实判断、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三个层次”说。他本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亦可依此“三个层次”说进行探析。他强调“事实判断”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功力之分而没有阶级性”;“认识判断”体现出不同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分歧,明确说“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同是唯物史观的学者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有意见分歧,“总是有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求真务实则成为林甘泉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三个层次”说是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杨耕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撰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指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白准确地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范建华、周丽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撰文《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脉络、核心内涵与实现路径》指出,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崛起的世界大国的表征与必然,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趋势,绘制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先一定要明白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起点与目标指向,阐明其思想渊源、内涵指涉、实现路径与理念价值。研究在厘清中国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百年文化观演进的历史脉络上,指出文化强国建设是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的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升华,继而从学理的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特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界定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并以逻辑推演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意识形态、双创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对外传播等领域的具体路径。在理念价值上文化强国建设对内确认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对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实践的“中国范本”,是中国文明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文明的伟大历史征程。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